通版阅读请点击:
展开通版
收缩通版
当前版:01版
南门镇三道河村党支部书记李启宣:
一步一个脚印趟出贫困村的幸福路
本报记者 熊程成 见习记者 周昱辉
  “村委干不干事,群众心中比谁都清楚。”南门镇三道河村党支部书记李启宣由衷地说。
  李启宣干了村务工作大半辈子,从计生专干到村主任,再到村党支部书记,一步一个脚印,走好为群众办实事、解烦忧、谋幸福之路。 

  时刻挂念群众安危
  1月7日,我区高山地带迎来一场降雪降温天气,到处一片银装素裹的景象。
  这天,李启宣无暇欣赏雪景,一大早就到村里察看情况、走访群众。寒冷的天气,大多村民都大门紧闭,不再外出劳作,在屋里烤火取暖。仿佛被冻住的村庄,只听见李启宣脚踩在雪地上发出的“咯吱”声。
  村子里的宁静,加快了李启宣行走的脚步,不一会儿他就来到贫困户王安秀的家。当看到王安秀悠闲地坐在沙发上烤火时,李启宣才放心离开。临走前,他还专门嘱托王安秀的邻居,帮忙照看下王安秀。
  王安秀头脑不灵光,且行动迟缓,老伴已经去世,家里只有她一人。因此,李启宣一直记挂着她的安危。
  李启宣说:“村党支部书记是最贴近群众的‘父母官’,村里每一名群众的特殊情况,我们都要时时牢记,才对得起组织的嘱托和群众的信任。”
  说完,李启宣不顾寒冷,再次出发,前往其他群众家,察看冰雪天气下群众房屋有无破损、取暖设备是否使用得当、有无过冬衣物等,确保群众过上一个安稳、祥和的新年。 

  解决群众吃水难题
  走访中,李启宣一行的说话声,引得一阵犬吠。屋主人寻声出门,看到李启宣到来,便热情地邀请他到家做客,一同享用腊肉汤锅。
  屋主人说:“大雪天里,只有吃点烫菜才暖和。多亏李书记帮我们用上自来水,才有这顿烫菜吃。水龙头随时一拧,就会流出白花花的自来水,做饭洗菜搓衣服,再也不用看天气说话了。”
  人可三日无餐,不能一日无水。三道河村因地处坡陡山高地带,又无河道小溪,饮水难一直制约着当地发展。
  为解决高山地带群众饮水问题,李启宣到处寻找可靠水源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2017年8月,他终于在长沙镇谭银村一个山沟里找到一处水源。他又惊又喜,立马仔细核算水源的流量和引水到村里需要的管线长度,又察看出水口的生态环境。在他的带领下,终于解决了困扰三道河村1组、2组、4组共1200名村民的用水难题。 

  引凤筑巢助民增收
  三道河村坡陡山高、交通不便、面积宽广,是市级贫困村。近年来,李启宣和村支“两委”铆足干劲,修筑公路、开挖堰渠、引凤筑巢,让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 
  雪天里,到处一片银装素裹,而公路两旁黄墙红瓦的小别墅格外显眼。李启宣说:“看到现在日渐富裕的村子,我总算没白费力气,也不枉我对这片土地的‘热爱之情’。”
  过去,村里不少年轻人外出打工,大多小有成就。每每过年回家,好友都劝说李启宣放弃村务工作,到外面打工挣钱。在好友的鼓动下,李启宣起初也动了心,可在一次偶然听到村民间的聊天,让他坚定了留在村里的决心。
  李启宣告诉记者:“在转路中,我无意听到返乡群众的交谈,他们说虽然村里赶不上发达城市的现代化村庄,欣慰的是,每一次回家,都有变化。过去走路回家,现在小车能开到家门口;从荒芜的山坡,到现在的果树成林……听到这里,我就想着一定要让返乡群众对家乡发展充满信心。”
  坚定信念后的李启宣,利用人脉资源引凤筑巢,先后引进3个养殖场,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1个,带动群众增收致富。2017年,三道河村整村脱贫,2020年,全村人均纯收入16760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