兄弟情深
Z真情人间
昨日午时,我的手机突然响起,来电显示四川省泸州市。我以为是那些无休止的贷款或保险推销电话,便不假思索地挂断了。然而,那头的执着超乎我的预料,不到一分钟,铃声再次响起。我犹豫片刻,接通电话,要听听对方究竟是何人、要干何事。
“你是小勇吗?”电话那头的声音,带着一丝熟悉,却又让我一时难以辨认。当我确认了自己的身份后,对方的声音瞬间激动起来:“我是余渠平呀,你还记得我吗?”
“余渠平!”这个名字如同一道闪电般,瞬间照亮了我的记忆深处。他是我今生最好的兄弟,一个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人。我心跳加速,激动与喜悦交织在一起,思绪回到了那些我们并肩作战的日子。
当天,我和余渠平在电话中畅谈了三个多小时,仿佛时间都被我们的笑声和回忆填满。我们聊起了那些青涩的时光,聊起了各自的现状和变迁。
余渠平,出生在四川省达州市渠县的一个小山村,他的父亲为了让他铭记住自己的根,祈求他一生平安,给他取了这个寓意深远的名字。
我们的缘分始于四川省凉山州雷波县,那里是我们共同的第二故乡,也是我们成长的摇篮。余渠平早我三年毕业,我们都在雷波县上田坝镇大坪子乡中心校教书。他身材高大,皮肤白皙,戴着一副近视镜,说话总是轻声细语,深受学生们的喜爱。
那所只有四间教室的学校,坐落在离乡政府四五公里远的山坡上。我和余渠平挤住在乡政府腾出的一间狭小宿舍里,吃住都在一起,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兄弟。
每天,我们都要走近一个小时的山路去学校,沿途还要时刻提防落石。无论有课没课,我们都会结伴而行,相互照应。我们住的地方距最近的集镇也有三四个小时的路程,全是崎岖的山间小路。我们一学期都很少下山,生活所需全靠当地人背上山来。
余渠平比我大几岁,又早参加工作几年,因此他一直把我当作小兄弟来照顾。我刚到学校时,难以忍受条件的艰苦,一度想要逃离,是他一次次的鼓励,让我最终坚持了下来。我不懂彝语,教学困难重重,他便一句一句地教我。我不会做饭,他就主动承担起了这个任务,每顿都能做出可口的饭菜。
在我的记忆中,余渠平特别喜爱读书。闲暇时间,他手里总是拿着一本书。他常说:“越是在条件艰苦的地方,越要耐得住寂寞,越要充实自己。”在他的影响下,我也养成了读书的习惯。乡政府为数不多的几本书,被我们反复翻阅了很多遍。
乡政府不通电,没有任何娱乐活动,晚上的时间最难熬。余渠平便托人从县城寄来一套自考书籍,我们每晚都借着一盏冒着黑烟、发出微弱光亮的马灯挑灯夜读,既借此打发无聊的时间,也想通过自考大专离开这个地方。
与文静斯文的外貌截然不同,余渠平的性格却坚毅果敢。他遇事冷静,是我学习的榜样。记得有一次,一位学生家长醉酒后来学校闹事,见人就打,吓得学生们都不敢进教室。余渠平不顾我的劝说,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,三两下就把那家长制服了。他说:“保护学生安全是老师的责任,遇到这种事,我必须站出来。”
正因为有了余渠平的陪伴,我在那个条件艰苦的地方工作生活,并没有感觉到无聊和难熬。转眼间,我们在一起度过了3年美好时光。然而,1996年6月底的一个消息,却让我陷入了深深的失落。余渠平告诉我,他下学期要调到泸州市一个企业的子弟校去教书了。
“兄弟,我马上要走了,最舍不得、最放心不下的还是你。”余渠平的话语中充满了不舍。想到以后就我一个人在这里工作了,感到天都快塌了。我很想劝他留下,但话到嘴边还是忍住了,因为他都快30岁了,在这里连女朋友都找不到,怎能忍心让他继续留在这里呢。
余渠平离校的头一天晚上,原本不怎么喝酒的我们喝到了天亮。当余渠平背着行李离开时,我送了他很远很远。因为一夜将该说的话已经说完,所以路上我们都没有说话,但我知道他肯定和我一样,心里有许多不舍,但又不得不面对现实。在告别的那一刻,我的眼泪夺眶而出,他的眼睛也红红的,背着我取下眼镜擦了又擦。
余渠平离开后的一年多时间里,我们每月都有书信来往。他告诉我他新学校和外边世界的情况以及他的爱情故事……而我却不知道写些什么,每次写的仍是我们以前的那些陈年旧事,但他却说这些事能勾起他满满的回忆,多想能回到过去。
1998年7月,我又收到了余渠平的来信。他告诉我,他的学校改制了,他买断了工龄要去深圳打工,等去那边安顿好后再给我写信。可没想到的是这成了我收到他的最后一封信。同年10月,我也调回了开州,从此和他断了联系。
这些年来,我心里始终记挂着这位老大哥,也想尽各种办法联系他,但都未能如愿。慢慢地,我们成了熟悉的陌生人,一晃就是20多年。他也没有放弃找我,这些年总是通过各种方式寻找我的踪迹,尽管多次尝试未果,但他从未放弃。
“前几天,我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文章,作者与你同名。通过作者简介、工作单位等信息,找到了你的手机号码,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你打电话,没想到真的是你!”电话那头,余渠平向我讲述了他如何联系到我的过程。我深受感动,为他的执着和坚持感动。
我们的声音穿越了时空的长河,第一次在电话中交汇。
我们约定,明年春节带着各自的家人,回到曾经共同奋斗过的地方,去重温那些年的点点滴滴。
我们将踏上那条熟悉的山路,去看看那四间教室是否依然矗立在山坡上,去感受那份曾经的艰辛与坚持。我们要挤在那间狭小的宿舍里,分享那些年的欢笑与泪水。
我们会再次点燃那盏发出微弱光亮的马灯,让那份对知识的渴望,再次照亮我们的心灵。我们要在那片曾经共同守护的星空下,再次仰望星辰,让那份对梦想的追求,再次点燃我们的激情。
我们会在那条曾经无数次走过的山路上,再次并肩前行,让那份兄弟情深,如山间的清泉,在心中流淌。我们要在那片留下我们青春的地方大声歌唱,唱出这段跨越岁月的兄弟情,让歌声在大山中自由的回响。
我知道,今年剩下的时间注定难熬,因为我和他都在期盼明年春节的早日来到。
(作者系开州区融媒体中心职工)
昨日午时,我的手机突然响起,来电显示四川省泸州市。我以为是那些无休止的贷款或保险推销电话,便不假思索地挂断了。然而,那头的执着超乎我的预料,不到一分钟,铃声再次响起。我犹豫片刻,接通电话,要听听对方究竟是何人、要干何事。
“你是小勇吗?”电话那头的声音,带着一丝熟悉,却又让我一时难以辨认。当我确认了自己的身份后,对方的声音瞬间激动起来:“我是余渠平呀,你还记得我吗?”
“余渠平!”这个名字如同一道闪电般,瞬间照亮了我的记忆深处。他是我今生最好的兄弟,一个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人。我心跳加速,激动与喜悦交织在一起,思绪回到了那些我们并肩作战的日子。
当天,我和余渠平在电话中畅谈了三个多小时,仿佛时间都被我们的笑声和回忆填满。我们聊起了那些青涩的时光,聊起了各自的现状和变迁。
余渠平,出生在四川省达州市渠县的一个小山村,他的父亲为了让他铭记住自己的根,祈求他一生平安,给他取了这个寓意深远的名字。
我们的缘分始于四川省凉山州雷波县,那里是我们共同的第二故乡,也是我们成长的摇篮。余渠平早我三年毕业,我们都在雷波县上田坝镇大坪子乡中心校教书。他身材高大,皮肤白皙,戴着一副近视镜,说话总是轻声细语,深受学生们的喜爱。
那所只有四间教室的学校,坐落在离乡政府四五公里远的山坡上。我和余渠平挤住在乡政府腾出的一间狭小宿舍里,吃住都在一起,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兄弟。
每天,我们都要走近一个小时的山路去学校,沿途还要时刻提防落石。无论有课没课,我们都会结伴而行,相互照应。我们住的地方距最近的集镇也有三四个小时的路程,全是崎岖的山间小路。我们一学期都很少下山,生活所需全靠当地人背上山来。
余渠平比我大几岁,又早参加工作几年,因此他一直把我当作小兄弟来照顾。我刚到学校时,难以忍受条件的艰苦,一度想要逃离,是他一次次的鼓励,让我最终坚持了下来。我不懂彝语,教学困难重重,他便一句一句地教我。我不会做饭,他就主动承担起了这个任务,每顿都能做出可口的饭菜。
在我的记忆中,余渠平特别喜爱读书。闲暇时间,他手里总是拿着一本书。他常说:“越是在条件艰苦的地方,越要耐得住寂寞,越要充实自己。”在他的影响下,我也养成了读书的习惯。乡政府为数不多的几本书,被我们反复翻阅了很多遍。
乡政府不通电,没有任何娱乐活动,晚上的时间最难熬。余渠平便托人从县城寄来一套自考书籍,我们每晚都借着一盏冒着黑烟、发出微弱光亮的马灯挑灯夜读,既借此打发无聊的时间,也想通过自考大专离开这个地方。
与文静斯文的外貌截然不同,余渠平的性格却坚毅果敢。他遇事冷静,是我学习的榜样。记得有一次,一位学生家长醉酒后来学校闹事,见人就打,吓得学生们都不敢进教室。余渠平不顾我的劝说,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,三两下就把那家长制服了。他说:“保护学生安全是老师的责任,遇到这种事,我必须站出来。”
正因为有了余渠平的陪伴,我在那个条件艰苦的地方工作生活,并没有感觉到无聊和难熬。转眼间,我们在一起度过了3年美好时光。然而,1996年6月底的一个消息,却让我陷入了深深的失落。余渠平告诉我,他下学期要调到泸州市一个企业的子弟校去教书了。
“兄弟,我马上要走了,最舍不得、最放心不下的还是你。”余渠平的话语中充满了不舍。想到以后就我一个人在这里工作了,感到天都快塌了。我很想劝他留下,但话到嘴边还是忍住了,因为他都快30岁了,在这里连女朋友都找不到,怎能忍心让他继续留在这里呢。
余渠平离校的头一天晚上,原本不怎么喝酒的我们喝到了天亮。当余渠平背着行李离开时,我送了他很远很远。因为一夜将该说的话已经说完,所以路上我们都没有说话,但我知道他肯定和我一样,心里有许多不舍,但又不得不面对现实。在告别的那一刻,我的眼泪夺眶而出,他的眼睛也红红的,背着我取下眼镜擦了又擦。
余渠平离开后的一年多时间里,我们每月都有书信来往。他告诉我他新学校和外边世界的情况以及他的爱情故事……而我却不知道写些什么,每次写的仍是我们以前的那些陈年旧事,但他却说这些事能勾起他满满的回忆,多想能回到过去。
1998年7月,我又收到了余渠平的来信。他告诉我,他的学校改制了,他买断了工龄要去深圳打工,等去那边安顿好后再给我写信。可没想到的是这成了我收到他的最后一封信。同年10月,我也调回了开州,从此和他断了联系。
这些年来,我心里始终记挂着这位老大哥,也想尽各种办法联系他,但都未能如愿。慢慢地,我们成了熟悉的陌生人,一晃就是20多年。他也没有放弃找我,这些年总是通过各种方式寻找我的踪迹,尽管多次尝试未果,但他从未放弃。
“前几天,我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文章,作者与你同名。通过作者简介、工作单位等信息,找到了你的手机号码,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你打电话,没想到真的是你!”电话那头,余渠平向我讲述了他如何联系到我的过程。我深受感动,为他的执着和坚持感动。
我们的声音穿越了时空的长河,第一次在电话中交汇。
我们约定,明年春节带着各自的家人,回到曾经共同奋斗过的地方,去重温那些年的点点滴滴。
我们将踏上那条熟悉的山路,去看看那四间教室是否依然矗立在山坡上,去感受那份曾经的艰辛与坚持。我们要挤在那间狭小的宿舍里,分享那些年的欢笑与泪水。
我们会再次点燃那盏发出微弱光亮的马灯,让那份对知识的渴望,再次照亮我们的心灵。我们要在那片曾经共同守护的星空下,再次仰望星辰,让那份对梦想的追求,再次点燃我们的激情。
我们会在那条曾经无数次走过的山路上,再次并肩前行,让那份兄弟情深,如山间的清泉,在心中流淌。我们要在那片留下我们青春的地方大声歌唱,唱出这段跨越岁月的兄弟情,让歌声在大山中自由的回响。
我知道,今年剩下的时间注定难熬,因为我和他都在期盼明年春节的早日来到。
(作者系开州区融媒体中心职工)